【關注基層勞動者】
剛從海上鉆井平臺回到陸地,又馬不停蹄趕往外地進行技術交流……對李中而言,這是忙碌的一天,也是普通的一天。
溫文爾雅的外表,平和內斂的性格,初識李中,很難把他與“鉆井”“高溫高壓”“生命禁區”聯系在一起。25年來,李中深耕南海油氣生產、科研一線,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汗水,打開了一扇通往南海油氣“寶藏”的大門。
1994年7月,李中跨出校門,南下湛江,在南海西部勘探一線從事鉆完井工作。作為世界三大海上高溫高壓區域之一,南海鶯瓊盆地中深層的油氣資源十分豐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石油對外依存度連年攀升,能源供需形勢使得南海油氣資源開發尤為迫切。如何把南海這片“寶藏”挖掘出來,成為海洋石油人的夢想。
但這里的溫度和壓力,曾經是無法破解的世界級難題。對于海洋石油勘探開發而言,高溫高壓“猛于虎”。鉆井資料顯示,南海地層最高溫249℃,壓力系數2.38,相當于1.25萬噸的重物壓在1平方米的面積上。20世紀80年代,外方曾斥巨資鉆15口高溫高壓井,結果全部失利,主動放棄勘探權益。此后的10余年間,關于高溫高壓領域的鉆完井作業和南海的天然氣勘探,一直沒有大的起色。
“外國石油公司勘探失利,就代表我們不能取得突破嗎?”“鶯瓊盆地高溫高壓區域難道真是勘探禁區?”那時起,關于鶯瓊盆地高溫高壓勘探領域的許多問題一直縈繞在李中的腦海,激起他不斷探索的動力。
通過深入分析前期鉆井失利原因,李中發現,南海高溫高壓區油氣勘探之難,首先難在鉆井——海上高溫高壓鉆井作業,相當于在“火山口”上打井,地層具有超大的能量,一旦控制不好,油氣就會噴發出來,造成各種事故。為了攻克技術難題,李中和他的團隊反復試驗、應用,常常如履薄冰,夜不能寐。歷經20余年攻關研發,最終集成了一系列針對南海鶯瓊盆地高溫高壓區域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鉆完井技術體系。
伴隨鉆完井技術的突破,曾經被判“死刑”的南海鶯瓊盆地中深層迎來了勘探的“春天”——利用該體系中針對高溫高壓鉆井安全性、井筒完整性和鉆完井的提質增效等問題的四大關鍵技術,李中和他的團隊成功解決了南海鶯瓊盆地高溫高壓領域鉆完井的世界性難題,建成了國內首個海上高溫高壓氣田。
海上高溫高壓鉆完井技術的攻克,揭開了南海北部鶯歌海盆地高溫高壓領域豐富油氣資源的神秘面紗。最讓李中自豪的是,這套技術不僅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空白,還走出了國門,在國外高溫高壓區塊48口井中應用成功。這套技術在國內外的全面應用,實現直接經濟效益約216億元,間接經濟效益約3565億元。
從最初的無技術、無人才,全盤引進外國石油公司的勘探技術,到如今反向輸出技術,向世界提供了一份完整的高溫高壓區天然氣開發的“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我國海上高溫高壓勘探的“觸角”不斷延伸,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技術飛躍。憑借在該領域的突出貢獻,李中獲201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19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進步無止境,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等待我們去發現。通過推進超高溫高壓領域的勘探,我們將發現更多氣田,助力南海大氣區建設,保障國家能源安全!闭劶拔磥,現為中國海油南海西部石油管理局總工程師的李中信心滿滿。
(本報記者 邱玥)